close

藉以此篇,獻給愛茶的朋友們和茶人們。

 

對於愛茶的朋友,愛茶已經成為一種生活屬性,在喝茶的道路和道理上,我們只要坐下來,能說上幾天幾夜,也不過癮。然而事實上,中國茶並沒有我們想像和期待中發展得那樣好,如何更進一步?發揚茶的精神和文化,做出更有逼格的茶產品,傳播更普世的茶理念和茶思想,讓世界愛上中國茶。

 

在這個時代裡,“茶的故事”竭力做好傳播的角色,用我們認知和理解傳播“茶的故事”。真是好巧,希望遇到更多的“茶師兄”們,一起弘揚茶的力量。

茶之“好漢”時代

 

有這樣的一組統計,目前,世界近80%的茶葉產量和消費量是紅茶,而且除中國、日本以外,其它主要產茶國基本上是生產紅茶的。 

 

這與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印象不同,因為我們天天接觸的可是綠茶、花茶、烏龍茶、普洱茶、黑茶等等,紅茶還是相當少的。還有現在還出現很多得小品類,如茯茶,六堡茶,黃茶,白茶,藏茶,加上數以千記的地方名茶、保健茶、養生茶、奶茶等。茶葉市場怎麼有如此之多的類別、品類,如此熱鬧的情形又是怎樣形成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把當今之現象稱為茶之“水滸”,對於茶業來說,這是一個“好漢”的時代,每一個品類都有它獨自的特點和個性,也正是這樣的“好漢”時代,譜寫出更多的茶業之歌,從另一方面,“好漢”時代既是一個英雄倍出的時代,也是一個紛繁複雜的發展時代。

在“水滸”的世界裡,業態的亂局正像小說一樣,一點都不為過。國內有品牌商號的茶企業僅有20%,其他80%則呈現出小、散、亂的態勢,單茶葉初加工廠就近7萬家。另外,茶行業標準並不是沒有,甚至有上百個不同的地方標準和國家標準,但是企業深、精加工的程度不夠,這和茶葉產地的分散、複雜、產業鏈不完善、行業工業化程度不高有一定關係。很多茶人都意識到這一事實,產業結構也在調整,一批擁有現代化生產、加工工藝的企業正在興起,天下風雲,分久必合。

 

茶業世界必將爆發一場“中國茶VS紅茶”的戰爭,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生產國,目前中國茶葉市場的發展又緩慢於其他,中國茶的再度輝煌需要茶人的努力,中國茶業正面臨這樣令人振奮的發展機遇,無數為之奮鬥的人不會錯過這樣機遇,準備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機遇,而之後,茶業終究歸於和諧的發展。

有名品沒有名牌

 

中國自開始種茶、制茶以來,有統計,截至2015年我國種茶面積突破4000萬畝,產量超過200萬噸,種植面積、種類和產量都位居全球之首,我國茶葉品類大概有1200多種,地方名茶、名品數以千計。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目前中國茶業面臨著諸多問題,我們不得不面對“7萬家茶場抵不上一個英國立頓”的現實,再加上生產地、加工地的分散、從業人口眾多等等,這也昭示:中國茶葉沒有名牌的主要原因,我國茶業的現代化整體水準相對落後。

在日趨激烈的國際化競爭中,許多中國茶企業正在努力提高工藝技術、完善產銷流程,並全力向品牌化運營方面發展,如已經成功上市的龍潤茶是以深加工為發展突破,不管是從管道做起(如天福茗茶等),還是從原茶種植開始(如安溪鐵觀音集團、中茶公司等),或者從產品做起(如大益、徽六等),還有百年老字型大小企業吳裕泰、張一元等都在積極謀求一條新的發展之路,可以說中國茶業正在走向蘇醒與復興。(注:所提到品牌只是一個表達代表,無評價之意)

另外,市場過度分散只是一個表像,並不是阻礙中國茶業發展的根本原因,而是該行業的一個現狀。問題的根源在於:中國茶企業正處於從賣產品到品牌化運營的轉型期,或者說是必經的歷史階段。在過去,當許多茶農還在以種茶賣茶來維持生計的時候,很少有人去思考如何去塑造自己的品牌;而今天,當不少茶人已經意識到需要建立品牌才能樹立行業地位、謀求長期發展的時候,以英國立頓為代表的國際化企業已經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影響了中國茶,當茶產業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短板與長板,並努力進行資源整合、生產標準與國際接軌、產業鏈優化及改造、品牌全方位建設的時候,奮力追趕先進我們近100年國際品牌。

有標準沒有標準化

 

其實茶葉作為農產品,國家早就有生產加工的標準,目前,在茶葉方面,我國擁有上百個不同的地方標準和國家標準,但有標準並不代表標準化。

 

標準是對重複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統一規定。它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經有關方面協商一致,由主管機構批准,以特定形式發佈,作為共同遵守的準則和依據。有了標準不等於是有標準化,標準就是一種以檔形式發佈的統一協定,是技術和檔的層面。而標準化是一種思維,其目的是如何與其他事物區別。茶行業已有很多標準,有感性、理性指標所建的標準,有紅、綠茶類所建的標準、有產地茶的標準,有製造工藝的標準,如緊壓茶和粉碎茶的標準。細細說來,這些都是對的。但是太多的標準等於沒有標準化,不能實現區隔的目的,因為每個標準就是一個區隔。標準化是求簡單和統一,而不是追求複雜?

我國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茶葉資源,無論產地、產量、品質,都堪稱世界之最,但行銷重於形式,淺於內涵,沒有認真思考時代的變遷、消費者的秉性、產品的開拓、消費的習慣,過於追求文化價值符號,而丟棄了行銷的本質,沒有獨特的定位、沒有優勢的傳播,沒有廣闊的管道,在行銷世界中,爭於實力,勝於雄辯。有人說:“立頓就是把複雜的事情做簡單了,才能有今天的成就。”的確如此,中國雖為產茶大國,卻是“各路軍閥,各自為戰”,從龍井、烏龍、碧螺春,到毛尖、銀針、普洱、鐵觀音……品類繁多,故事複雜,卻沒有一個以標準化的思維和要求來考慮長遠的發展。

 

若把茶樹比奶牛,乳業的發展的遠遠遲於茶業,但乳業找到標準化的思維,以現代化的行銷和整合,成就品牌,乳業的成功之處正是現代化茶葉效仿、學習的榜樣,奶農富裕了,茶農的富裕還遠嗎?

走向甦醒與復興

 

這是一個古老而朝陽的產業。我國有幾千萬茶農為之服務,付出辛勤的勞動,他們汗水交融,把茶的神奇演繹得無比精彩,然而在現代化的工業裡,我們茶葉產品的發展卻充滿著挑戰和艱辛,被定義為“一流的茶品、二流的包裝、三流的價格”,茶產業的綜合提升期待著我們更多的探索,需要我們更多的創新和整合。

 

如果說不生產一片茶葉的英國立頓僅僅憑藉紅茶就可以銷售到全世界的話,那麼作為茶葉源頭的中國,在茶葉領域就更應有許多競爭者都無法企及的自然資源、文化優勢和市場優勢,有著廣泛而又接受的群眾基礎。資源品類繁多並不意味著思維就雜亂無章。除了紅茶,從龍井、烏龍、碧螺春,到銀針、普洱、鐵觀音……如果生產、加工工藝都能和國際化標準接軌並加以成功的商業化、資本化運作,塑造全國性乃至世界性的優秀品牌並不是難事。

對於這個充滿魅力又慢了半拍的產業來說,目前所有關於對茶產業的發展與思考,都是屬於早晨八九點鐘的事情。在國際化迅速蔓延、國家也越來越重視和鼓勵企業品牌化建設的今天,中國茶業在面臨諸多挑戰的同時,也在獲得難得的發展機遇,中國茶以其獨特的屬性和空間,正在迎來屬於它的燦爛光芒。

 

文字:茶的故事(訂閱號:teastories

圖片:來源網路。轉載請注明出處。

 

arrow
arrow

    茶的故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